噩梦挣扎难,一醒原平常。
改变
0
危险!
猩红獠牙在眼,恶臭垂涎临面。群狼环伺,咄咄逼人。
你拼死挣逃,一次次摆脱,又一次次被追及。伤痕累累,慌不择路间,不觉已身临悬崖绝路,碎石滑落深渊,一片沉寂。身后狼群如幽灵缠扰,身前深渊冷冷凝视。天地静谧,耳边似有无尽呼唤。
你闭眼奔踏行云,纵身跃下……
野兽凶猛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猛兽。中岛敦《山月记》如指心之匕,见血封喉:
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,而那匹猛兽,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。对我而言,猛兽就是这自大的羞耻心了。老虎正是它。我折损自己,施苦妻儿,伤害朋友。末了,我就变成了这副与内心一致的模样。
如今想起来,我真是空费了自己那一点仅有的才能,徒然在口头上卖弄着什么“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,欲为一事则太短“的警句,可事实是,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,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,就是我的全部了。
人贵有恒却难行。心辕意马肆狂乱,安禅仍难制毒龙。困境有别,心境相类:
感觉自己如此努力,为什么问题却仍存,乃至更糟? 试过各种方法,开始总觉曙光曦微,最后却依然复坠无边黑暗里。万法不通,深感无力。在关键时刻,仿佛有无形泥沼在拽着你向下,或让不知何来闷棍敲昏头,事后顿首懊恼,追悔莫及,依然一次次重复相同剧情。
努力 -> 不知不觉懈怠 -> 放弃 -> 不甘心 -> 再次尝试……
成事几无,压力逐积,不断挤占心智带宽,自己成了傻瓜。大脑神经元成百上亿,傻瓜却硬生生在同一处使劲短路,不自觉地重复同一失败,蹉跎光阴。
无数次自我叩问,无数次不甘心地上下求索: 我到底应该怎么办? 如何才能达成真正改变 ?
如维特根斯坦所言: 为困于瓶中苍蝇指出一条出路。 其实那最不显眼瓶口就是出口。对于自溺者而言,思维如游魂,要么飘荡在过去懊悔,要么游离于未来大梦,当下真实原本触手可及,却与其灵魂相去千里。无法接受自我残缺,他人失望,失于焦虑急躁而自设樊笼,宁愿自我流放也不敢开口求助。
所谓绝境,不过自梦。所谓野兽凶猛,与人本自一体。 种种紧张无力皆为心之幻 象,摆脱内心虚无的执着与担忧,追溯真实情况,投入真实问题,答案自在风中飘荡:
醒来!
迷梦深深
雾失楼台,月迷津度。
人人都有病,只是心理问题难自知而已。日常生活中,人们容易陷入哪些内心幻境?
世间问题往往因为初次处置不当而成为死结。不良应对习惯一旦成形,那么即使外在影响消去,当事人仍将困囿于内心,久抑成病。《改变》揭示了三种重要不当处理: 否定,乌托邦,悖论。抗拒,夸张,自相矛盾,共同点在于纠缠于自我感受,就是不愿看清真实,接受真实.
否定
企图否定问题存在来解决问题
这类人我们称之为「 过度简化者 」。他们否认问题之初,主要是为了维持内心自我形象,而恶化根源在于对社会系统间复杂互动关系过于粗糙地简化。人的问题愈是悬而未决,不良情绪愈是累积, 原本简单问题变得复杂纠缠。
人们否认问题,渴望简单解释/方法的思维定式不仅本身会成为阻碍,还会将那些承认问题,试图解决问题的人当成阻碍。 比如癌症这类复杂疾病,即使顶级专家也只能让自己局限于整个领域一个小范围。而大众期待将维生素 b17 等毫无价值化合物一夕之间变成简单终极灵药。 如果专家加以否定,会被怀疑其打压新药别有所图。
乌托邦
企图解决不存在或无法改变的问题
这类人我们称之为「乌托邦主义者」。 乌托邦主义者不否认问题,只是将自己推向另一个极端: 明明问题无解,却坚信有解决之道。正面乌托邦症候群存在三种形态: 怪自己,怪他人,永久等待。
- 「内射式」(introjective): 我没有达成目标全因自己无能,全都怪自己丢失了美好生活可能,从而倾向「退出社会」: 忧郁,退缩,甚至自杀。
- 「投射式」(Projective): 如果我没有达成目标,全都是社会的错,进而报复他人,报复社会。
- 「游荡型」: 目标没有达成只是因为我还没开始。 目标如此远大,因此需要充分准备,因此永远游荡半途中,从来不抵达一个目的地。 那些永远的学生,完美主义者,以及每次在成功前夕开小差的人,即是典型例子。
此外还存在一种「反面乌托邦」: 这类人认为「困难不存在」才是问题。事情愈是顺利愈是糟糕,非得把它弄得困难重重不可。比如一位轻松过关斩将的聪明学生,会恐惧真相揭晓自己其实一无所知,过去成绩全都靠「运气」,陷入自我怀疑的阴霾。
正反乌托邦都将人生中常见的困难和快乐视为反常现象。他们都把自己对于事实的假设看得比事实本身更重要。
悖论
在错误层次上采取行动解决问题
这类人我们称为「悖论迷失者」。人类学家格雷戈里·贝特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双重约束理论(Double-Bind Theory):当个人或团体,收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信息时,对一个信息成功响应导致对另一个信息反应失败(反之亦然)。这个人不管回应如何,都会自动地犯错误。一个克里特岛人说所有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者,他在说真话还是在撒谎? 真话又是谎言。 当一位母亲对她孩子说: 「你应该自己想要去读书。」 孩子应该听从吗? 听从亦是违反。
悖论产生于陈述具有自我放射性(self-reflexivenness),使人混淆了成员个体与群整体,进而在错误层级采取行动。 以第一序改变应对第二序改变问题会失败,反之亦然。比如孩子有些小失误,本来提醒即可,有些父母却上纲上线,逼得孩子自我否定,强行检讨。比如希特勒时代所谓「内心出走」的沉默也被视为一种敌意。老百姓不能只是忍受强迫,还应该希望独裁者强迫。而被独裁者心灵折磨后, 人们不死即疯,或是成为机械应声虫,远远达不到他要求。
类似悖论也存在于教导不良学生以及改造罪犯上。 他们都错在没有尊重人认知事物的自然过程与客观规律,企图粗暴强迫地直接改造精神想法,因而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。
困境各有千种面貌,万种成因,说到底都是人的心理表征错误缺失,无法与客观规律相适应。 遗憾的是,对困境成因了解得再鞭辟入里,迷失之人仍难自觉,真正跨出死结的改变依然困难。
系统之内,凡事愈变,愈是不变。
春梦无痕
庄周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。
世间英才猎猎,自有前人勘破变化迷梦。
1974年,美国 MRI(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)的保罗·瓦茨拉维克(Paul Watzlawick),约翰·威克兰德(John H Weakland) 和理查德·菲什 (Richard Fisch) 三人合著 《改变》一书,借助 群论(The Theory of Groups) 以及 逻辑类型理论 (The Theory of Logical Types) 来表述「变」与「不变」问题研究相关结论,探寻那些无能改变的困境根源。
群论
涉及群及群成员四个简单特性可归结为 共征,组合,相反,恒等, 逐一举例。
共征
群由共有某种特征的成员所组成。
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,将她绑架囚禁起来。情形看似女孩是男孩的囚犯,但其实男孩亦是女孩的囚犯。男孩渴望女孩爱上他,既无法强迫她,也不敢放了她。女孩希望男孩放她走,但不说爱他无法逃脱,而说爱他也无法赢得男孩信任。两人任何行为都无法达成各自目的,使得自己在困境中越陷越深。
组合
群内成员以各种不同顺序来组合,组合结果仍相同。
临床经验中「反问题少年行为」。当家中一个问题青少年行为有所改善,另一个原本乖巧的孩子可能开始变得不良。由于她不能再像以往一样批评对方不是,就只好嘲弄对方好表现。继而如果无法使对方回归原况,就自己开始做坏事。家庭中依然存在好少年与问题少年。
相反
群系统中每一成员皆有其相对或相反成员,任一成员与其相反成员组合,结果为恒等成员
概念往往借对立存在而具有实质内容,他们彼此特性看似排斥,其实只是参考架构互补两面: 光暗,正确错误…… 比如关于变化一个常见错误推论,若某物为恶,则对立面为善。由毛泽东在《论持久战中》对「速胜论」与「亡国论」之批驳可明其惘: 如果脱离现实状况,盲目乐观与盲目悲观没有本质区别,都会导致败亡。
恒等
每一个群皆包含一恒等成员(identity Member):任何其他成员与该成员组合,结果仍为该成员本身。
恒等成员就如数学里的「0」,在实践中往往代表着某种平衡状态。比如妻子抱怨丈夫酗酒,丈夫会喝得更凶,反过来使得妻子会变得更唠叨。双方所采取策略使得问题依旧,乃至更糟: 丈夫依然酗酒,妻子依然唠叨。(-1) + (+1) 等于 0,(-5) + (+5) 依然等于 0。
以上所有示例都涉及一种两难困境, 群内任何变化都无法真正打破群平衡,如此僵局常见于日常生活。 而打破僵局根本性变化,却多存在于人们希冀里。
逻辑类型理论
《改变》在群论假设基础上,借助「逻辑类型理论」递进描述了两类变化区别:
- 改变发生在群系统内,系统本身维持不变,称为 第一序改变(first-order change) ,如一个人在噩梦中如何挣扎也无法摆脱噩梦;
- 改变群系统本身的改变,称为 第二序改变(second-order change),如人从噩梦中醒来。
这种不经意间之「醒」,其实在于摆脱 预设思维定式, 看清矛盾本身结构。 人们常常把自我与自我看法看作一体,又把自我看法当作现实真实本身。 当你看到自我思维,接受自我局限,改变才真正开始发生。
书中所列举「九点问题」就精彩地展示了这一点: 下图所示九个黑点,请你笔不离纸地以4条直线连接起来。推荐大家自己做做看,若想知晓答案,亲自去读读 《改变》 吧! 真正改变从了解并接受当前困境开始。 ;P
秋鸿有信
忽魂悸以魄动,恍惊起而长嗟。
如何实现第二序改变? 摆脱野兽凶猛,于无助无能的迷梦里追寻那一线生机?
改变三人组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「自发性改变」 案例进行探访,总结第二序改变四个原则: 解法成症,超乎常理,关注过程,变换框架。
解法成症
第二序改变针对第一序改变问题解决方案,即解决方案就是问题症结
解决方案本身成为问题在于一味增幅错误行为,而不调整矛盾结构。
学生发现自己进度赶不及安排,就延长投入时间,结果学习时间过长导致疲态,自我效能低迷。反而限制学习时间能学习表现。其他如事业失败希望投更多钱来弥补,赌钱输红眼希望一把翻身,皆相类。
如果原有行为定式没有改变,一味扩张投入,只是重复失败,甚至更加严峻: 问题依然存在,痛苦与日俱增。
超乎常理
第一序改变基于一般常理产生策略,而第二序改变方法往往令人不可思议,存在令人困惑不解或矛盾的因素
不可思议来自于无意行为恰好破除了自我思维死循环。
一对夫妻冷战,他们行房次数越来越少的苦恼,因为床方位变化而意外消解。他们借宿在一个朋友家。夫妻家床可以两边各自上下床,朋友家床靠墙角,只能单侧下床,丈夫下床需要爬过他太太,改变居然就发生了!丈夫事后回忆道:「我这才了解到原来床另一边存在一些有价值的东西。」
意外的环境变化让原本被忽视的重要因素得到重视,进而破除思绪困境。
关注过程
第二序改变处理此时此地情景,直接处理问题结果而不是探究问题发生假设性原因。
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在于大脑仍然是一个黑箱。
在心理治疗中,改变前必须了解为什么这一迷思使得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。而来源电子学的黑箱研究法
恰恰反行其道。该方法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,用于解析敌方具有自我爆破设计的复杂电子设备。由于无法拆开解析内部构造,困境与解析人脑相似。因此利用不同形式讯号(输入-输出)来测试「黑箱设备」功能,而不必探求细致内部构造(为什么)成为必然选择。
维特根斯坦在《哲学研究》中批评过解释取向研究方法的局限性:「 解释总是有终止时,可是 5
这个字意义究竟是什么呢? 我们只有探究 5
如何被使用时,其意义才能显现。」
跳脱框架
第二序改变破除悖论纠结陷阱,将问题置于不同框架下思考。
悖论超脱与框架迁移则仰赖人类智慧与机敏。
19世纪巴黎发生一场暴动,军队受命对暴民开火以清空广场,这场可预见之惨剧被指挥官三言两语机敏避免。他命令部队进入射击位待命,大声喊道: 「各位先生女士,我奉命要对暴民开火,但是我眼前看到是一群诚实,人格高尚的市民,我请求你们离开广场,好让我们能够瞄准暴民。」话音落下,人群不到几分钟就散去了。
人类思维有其局限与偏向,比如对鲜活故事印象强烈,对庞大数据无感;对自我复杂过度高估,而轻视环境复杂,对他人所求严苛,对自己一带而过;轻易相信先入之见,而对后来之见多有刁难。而突破局限框架,见他人之所未见之智慧, 非长久求知善问,事上磨炼而不可得。
求生破梦之路越来越清晰,原则寥寥数语,知易行难,更需长久操练。
梦醒时分
浮天渊以安流,濯下泉而潜浸。
觅得生机,我们还需习得纵身一跃的具体技巧与勇气。
《改变》谈及多种心理治疗的具体技巧与方法,如忽视,时间限制,患者语言,魔鬼约定等等,重置行动构成与思维框架来引发改变,共同特点是跳脱人为对立,认识矛盾内在结构,反向操作,深受启发。不过我更想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两种具体行动: 时间记录,定期交流。
时间记录
人脑的黑箱探测法即为时间记录。《奇特的一生》 中柳比歇夫就把这个方法做到了极致,一生丰富多产,成果累累。 其关键在于破除思维悖论,识别行动与情绪,完全接受自己。
外在记录破解思维悖论 你无法在开车时拆解发动机具体状态,也无法在思考时超脱思考。由于二者无法同时并行于大脑内,因此必须将思绪记忆外部化,记录下来。你通过外部记录可以清晰看出自己时间流向,混乱路径,那些重复出现的干扰因素。这些自然行为下难以察觉之因素,通过记录将无所遁形。如此才能有效第二序观察,跟踪改正,对抗自欺。
改变难在克服思绪与行为之惯性 。开始时总是忘记记录,记录断断续续,需要不断适应节奏以及工具磨合程度,而熟悉之后的障碍在于习以为常麻木记录而失去洞察,,因此需要定期对顽固困境反向操作。特别深层思维定式没有一定时间根本无法察觉,进步总是螺旋上升,无法一撮而就。但是只要坚持到一段时间,习惯就能敌为友。
投入难在于清空干扰,快速启动,快速完成。 从察觉到行动,一些顽固毛病总会重复出现。外部干扰如资讯网站/黑洞应用可以通过技术隔离,但是原本行为养成的心瘾难戒,不良情绪上涌理智难控。除了充足睡眠与休息保持情绪稳定,还需避免「学习时长陷阱」,培养仪式感,遵守自我承诺来启动与结束。夫轻诺必寡信,该工作时不工作会紊乱注意力节奏,该休息时不休息会引发自主心智强烈对抗。 番茄等工具能在开始时帮助即刻投入行动,避免多想触发不良情绪影响行动。
人心难在接受真实自我。 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做到100分,结果真实记录显示你只能做到10分。 继而在屡试屡败循环中习得性无助,为维持可怜自尊而对事实证据视而不见,自欺自妄。若无法放下心中完美自己,你会把每天进度与理想状况对比,永远深陷责备难以自拔,对于混乱苗头或进步趋势熟视无睹。只有接受自我局限,接受时间局限,明白下一刻行动决定于上一刻状态,抛掉恐惧与妄想,才能真正开始改变。持续投入需要 正向反馈, 不断在小成就上建立真实自信,否则麻木记录只是新一层无助。
定期交流
人无法自己掐死自己。欲腾空,必先下伏,击地而起。你所在的学习共同体就是借力的大地。定期交流分享不仅是你借力的节奏稳定器,更有发灵感惊喜,识别思维定式之功效。
不良情绪上涌总是难以自知,因此定期与他人交流分享可以帮助破除自我封闭状态,重新适应节奏。我自己好几次深陷不良情绪无法自拔时,都是通过参加怼周会而回血,重新鼓舞起动力。交流亦是灵感源泉:本文即为 Slack 讨论涌现所得,随后扩展成文。
而定期分享交流破除思维定式之效用,物理学家戴维·伯姆在《论对话》 中有精彩论述:
经验表明,如果能够坚持定期地开展对话,那么不管以什么为话题,大家所习以为常的社会传统习俗和惯例就会逐渐弱化,而每个人身上所带有的各种亚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。很自然地,人们就会由于各自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摩擦和碰撞,对话的核心就在于此。正是由于这种摩擦和碰撞,使得对话者能够注意到弥漫于群体(group)之中的各种思维假定(assumption),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思维假定。这些思维假定具有强大的支配力量,其性质与“病毒“类似,有很大的传染性。当我们认识到这点之后,就能对人类思维的分裂性和自毁性产生更新的理解。在这种新认识和新理解的基础上,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保护心态就会渐趋消失,对话群体中就会萌生进而充溢一种自发的温情和友谊。
改变需要自我努力,亦需集体碰撞激励。
1
睁眼,从行云到天花板,白回到白。
醒来,你起身摸了摸四周,伤口没有了,紧张没有了,慌忙也没有了,身边朋友面庞温柔可见。
走向窗台,拉开窗,阳光温柔飘落,扫却片片灰暗……
噩梦挣扎难,一醒原平常。细语荡愁肠,拥怀慰伤茫。
四时依然逝,日月升轮常。千里云悠行,万丈炊烟香。
慧剑斩虚忧,实观指本心。岁寒添衣暖,努力加餐饭。
参考
TL
- 180813
4T
NBR-hugh adjust 时空结构 & 添加三级标题 - 180704
15m
NBR-hugh fix wrongly written - 180703
1T
NBR-hugh 通读全文,调整开头结尾 - 180703
8T
NBR-hugh add 一线生机,纵身一跃 - 180703
4T
NBR-hugh add 千面幻境 - 180702
4T
NBR-hugh add 群内群外 - 180701
4T
NBR-hugh init 野兽凶猛